一、少孤家贫,不事奢华 滕昭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滕霄,官至四品,任湖广黄州知府18年。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家景并不富足。滕霄虽然偏爱小儿滕昭,但对儿子要求严格,滕昭自糼没有享受到官宦子弟的奢华生活。滕昭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已到“家无儋石之储”的贫困境地。 母亲程氏,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对滕昭就严格要求。滕霄死后,靠纺线织布维持家计,亲教滕昭读书习字,鼓励他好好读书,以继承父志。年甫成童,送州学学习。生活环境的窘迫使他从小养成了生活节俭,不事奢华的淳朴习性。 二、饱读诗书,勤学致仕 滕昭自幼聪明,饱读家藏诗书,诗、文、书法俱佳。明正统二年(1437)考中秀才,入州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正统五年,赴开封参加河南乡举考试,考中举人,时年19岁。第二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本打算回乡三年后重考,却因“气岸魁伟、文学该博”被主考官看中,破例选入太学学习。在太学学习期间,其军事、行政、诗文俱得以显露,毕业后,留中央任职,与考中进士留任中央任职的山西人原杰为政观点一致,成为少壮派,被朝廷看中。滕昭任职京城,按制可以接母亲到官府居住。母亲程氏本不打算去京,但怕滕昭为官腐化,就来到京城。 三、监察陕晋,褒奖分明 景泰四年(1453年),滕昭被吏部推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七品官职),代表中央巡察陕西、山西等省的军政管理和官员的业绩情况。任职前母亲告诫滕昭:“尔父居官,始终廉洁。尔任风宪(监察御史),尤当加慎。况吾平生不喜华靡,勿以我故而较丰。”要求昭“奉命惟谨”。滕昭走遍陕西、山西,明查暗访,不吃请,不收礼,按程序对官员认真考核,实事求是地撰写考核鉴定,褒奖分明,被考核的官员皆服,受到陕、晋官民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中央对两省最公平、公正的一次考核。消息传到中央,明代宗朱祁钰也非常高兴,在朝会上对滕昭大加的赞美,要求监察人员当以滕昭为榜样从事。 四、主考顺天,考风一新 顺天府(今北京市)在天子脚下,历年乡试总出问题,让代宗非常头疼。景泰七年,是顺天府三年一度的乡试,朱祁钰皇帝就钦点滕昭监督顺天乡试,并昭见滕昭和另一名主考官刘文介,要求二人严格考风,考出顺天的正气,为全国做个榜样。他和文介公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互配合,采取了许多措施,使许多作弊手段无法起到作用。除去了考场弊端,使许多幻想靠走后门、拉关系、贿赂考官等手段入选的富豪权贵也未能如愿,一批真才实学的贫民子弟跃出了龙门。顺天府考生认为这是一次最公平公正的乡试。 五、英宗复位,处乱不惊 景泰七年,朱祁钰因病情加重,朝中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勾结宦官,带兵冲进南宫,接出英宗朱祁镇,拥立英宗坐上了久别多年的宝座。历史上把英宗复辟这件事称为夺门之变。英宗复位,这几个投机分子成了大功臣,而精终报国的于谦被定了个意欲谋逆罪,处以死刑。许多忠于代宗的忠臣被罢官,朝廷一片混乱。滕昭没有参与英宗复位的事件,又是代宗的红人,也是被打击的对象。但滕昭处乱不惊,没有想方设法保全自己的位置,而是坚守岗位,认真工作。滕昭的做法最终得到英宗的肯定。天顺二年,英宗任命滕昭为京畿巡按,监察京畿几省军政管理和官员的业绩情况。滕昭一如监察陕晋的做法,受到京畿官员和百姓的好评。英宗皇帝也对滕昭人品给予了肯定。六、四川审案,名扬京师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四川都指挥司有一谋杀案,长期不能定案,遇难家属长期住京告状。明时西南部经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因此四川都指挥司是朝廷在西南部设立的重要军事指挥中心,此案不破,影响西南的稳定。英宗朱祁镇召开朝会讨论此事,大臣推荐滕昭可担此任。英宗就召见滕昭,命其赴川审讯查办此案。滕昭领旨后日夜兼程,到四川后立即查阅案宗,到案发现场明查暗访,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升堂审问,一讯定案,双方皆服。滕昭把案件办理结果,用快递报中央后,英宗非常高兴,称滕昭办事有力,甚为国家大任。随命滕昭从四川巡按福建。滕昭赴福建后,一如既往,很快办完公务回京交旨,回都察院工作。英宗认为都察院御史中属滕昭最为老成,遂下旨破格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 七、母死回乡,守墓尽孝 滕昭幼年丧父,靠母亲拉扯成人,到北京任职后,就将母亲接到身边孝敬。天顺六年(1462)十一月二十二日,母亲忽患重病,滕昭急忙赶回家中,医生守在身边,母亲已奄奄一息。见滕昭回来,母亲打起精神,告诉滕昭:“汝能尽忠报国,不坠家声,我死也明目。”说完闭上了眼睛。母亲死后,滕昭向朝廷请了事假,在北京为母亲买了棺材,雇两辆马车,带着妻儿老小,负着母亲的灵柩,行程半个多月回汝州,回家为母亲丁忧。回乡后将母亲放在家中正堂守候,接授亲友吊唁。天顺七年三月初七,将母亲安葬在城北杏园坡南岗(今骑岭乡滕茔房村南)父亲墓边。腾昭则在墓边打了草棚居住,昼夜与母亲相伴,至到三年孝满。天顺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为母亲程氏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