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回复:苏轼把滕宗谅比为古时良相——范睢。 第 21 楼

也谈滕宗谅(子京)其人其事
重修岳阳楼的滕宗谅(子京),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针锋相对,毁誉不一;尤其在他被贬岳阳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说他是被人“诬告”,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二册225页注②(上海古籍版)。于此观点相同的颇多,还有中央电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285页注③(北大版),王彬主编的《古代散文鉴赏辞典》554页(农村读物版)等等。另一种则说滕是“贪官”,如周怀宇主编的《廉吏传》371页(河南人民版)。持此种观点的不多,有广州(历史大观园)1991年4版的《滕宗谅其人其事》,还有成都《少年百科知识报》1991年3月2日4版的《贪官滕子京修岳阳楼》(该文据《法制日报》1991年1月18日摘编)等。
滕宗谅究竟是被人诬告陷害,还是真的贪官污吏,其人其事到底怎样,这是有关如何理解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题旨的问题,有必要搞清楚。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欲略申个人浅见,以就教于万家。
一、滕宗谅因何被贬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载:“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经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谴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赍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这段话已经把滕宗谅后半生的大体情况作了交代,其中,与被贬有关的情节可概括为五点:一、滕“前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费公钱十六万惯”;二、滕“以故事”(按旧例)把这些钱奖赏给“诸部属羌”间或也馈赠“游士故人”;三、滕“焚其籍”的动机是“恐连逮者众”;四、对滕的态度当时就各不相同,一面是范仲淹“力救之”,另一面则是王拱辰“论奏不已”:五、处理结果分两步,先“止降一官,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后来才“复徙岳州”。从滕被贬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官修正史并未谈到他有贪污行为。
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卷四十六》记载,滕宗谅的所谓“经济问题”,先是由礼部侍郎郑戬发其“枉费公用钱”,再由监察御史梁坚进行弹劾。然后朝廷才派太常博上燕度前往邠州(今陕西彬县)勘鞫此案。勘鞫的结果是“燕度勘到滕宗谅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滕“由是得免重劾”。可见私修通史也未谈到他有贪污行为。
虽然如此,笔者以为还有几点需要补充:
一是何谓“以故事”。宋人江少虞的《事实类苑·卷四祖宗圣训》及宋人王辟之的《淹水燕谈录》都有这样的记载:“庆历中,滕子京守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属羌数千人内附,滕厚加劳遗,以结其心。御史梁坚言滕妄费公库钱。仁宗曰:‘边帅以财利啖蕃部,此李牧故事’‘安可加罪!’“这就是《宋史》本传所说的“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也即仁宗所说的“边帅以
财利啖蕃部”,“安可加罪”的战国时李牧故事。两书所载相同,至少表明对滕宗谅同情和理解的人多,有口皆碑。值得注意的是“安可加罪”一语。“加”,《说文》的解释是“语相增加也”,即以不实之词强加于人。
二是范仲淹何以“力救之”。尽管滕案明显与“庆历党争”有关,针对滕宗谅实质是针对“荐以自代”的范仲淹;尽管滕范二人为“同年进士”,志同道合,范也毫不隐晦“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种非比一般的关系。但是,笔者以为范仲淹力救滕宗谅的重要原因在于滕是个有本事的人才。《宋史》本传说:“元昊反,(滕)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兵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戌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
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当大将葛怀敏兵败身死,诸郡震恐,人情忧沮之时,滕宗谅能够一面集农民,募勇敢,探敌情,联旁郡;一面劳士卒,祭忠魂,处善后,做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真乃将帅之才!对于如此“急难可用之人”,范仲淹怎能不“荐以自代”和“力救之”呢?!
三是王拱辰为何“论奏不已”。本来,王拱辰和欧阳修是联襟,都是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薛奎的女婿,但是二人行事却不尽相同。当“庆历党争”愈演愈烈之时,欧阳修旗帜鲜明地站在杜衍、富弼、韩琦和范仲淹一边,而王拱辰却有两件事做得不光彩,一件被仁宗斥为“沽名”,另一件则“为公议所薄”。前者即指在对滕宗谅处理的问题上,王认为“止降一官”处理太轻,“宜施重责”。朝廷开初不听,“王即家居求自贬”,使出要挟手段,以致“乃徙宗谅岳州”。仁宗对王的态度很反感,“敕拱辰赴台入见”,且批评他们说:“言事官第自举职,勿以朝廷不能听为沮己,而轻去以沽名。”(见《宋史·列传第七十七》)
二、滕宗谅重修岳阳楼
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这段话多次被人引用以为口实,称滕靠搜刮民脂民膏来重修岳阳楼,由于手法高明,不仅重修了岳阳楼,而且“自己的腰包是鼓而又鼓了。”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也不敢苟同。笔者以为,这则记闻的主要内容是说滕宗谅吸取了过去“枉费公用钱”的教训,“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采取了自愿捐献、“集资修理楼”的办法。尽管捐款都是“宿债”,但“民负债者争献之”,欠债的人捐款也有积极性。“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一方面表明滕宗谅亲自管理“倜傥自任”,过于自信;另一面也可以说是滕的疏忽滕宗谅绝不会料到后来的人们会以今拟古,──必须设立什么“会计”、“出纳”等名目才合法,否则,这个自任的“包工头”一定是手脚不干净。
其实,《宋史》本传的结语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仅仅“稍迁苏州”就死了的滕宗谅,而且“无余财”,足以证明他在修岳阳楼的时候,腰包不是“鼓而又鼓”的。
三、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用意
有人说,滕宗谅谪守巴陵一年,并未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时“湖南境内已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农民无衣无食无法生存,只得揭竿而起。朝廷派员前往镇压时,又枉杀了大批无辜,虎口余生者的生活更是惨不可言,靠吃野菜充饥。可见《岳阳楼记》所说的乃是浚美之辞。范仲淹曾以其生花妙笔写下的应酬文章达几十篇之多。”(见《历史大观园》1991年4期)
这段文字很难令人信服。且不论史载的“农民”与“瑶民”是否同一概念,也不论今天的“湖南”与宋朝的“岳州”是否同样内涵;不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是套话也罢,还是溢美之辞也罢,总之《岳阳楼记》不是用生花妙笔写成的应酬文章。
不少分析讲解《岳阳楼记》的文章都说,范仲淹通过此文,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情怀和抱负,同时借以对滕宗谅进行规劝告和勉励。事实上的确如此。宋人范公偁的《过庭录》载:“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言盖有在矣。戊辰十月,因观《岳阳楼记》,遂言及此耳。”
综上所述,尽管至今对滕宗谅其人其事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历史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我想,无论如何,滕宗谅的名字都将与范仲淹及其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一起万古流芳!

作者:松桃滕 (2015/9/29 20:37:59)   回复此贴
  回复:苏轼把滕宗谅比为古时良相——范睢。 第 22 楼

解读《岳阳楼记》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文本,传统意义上仅从文质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而在《解读文本之象》中,我对文本内涵做了较新的解释,认为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文本是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文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我把它称之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内在意象。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要素,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文本之质。所以,文本是外在物象与内在意象的统一体,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
文本的文、质同国正先生的关于文质的相关论述并没有太多的出入,国正先生曾指出:“文,指语言文字;质,指思想内容。”那联系文与质之间的是什么呢?是道!无道不成文,无文便无质,道成为联系文与质的纽带,是将文与质和谐统一在一起的象,它是文本所固有的,表现为一种规范,一种法则。但道并不是笔者的首见,而是取自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认为,道与天地并生,为自然之形。他在《文心雕龙》之“原道第一”中说:“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他认为,典章制度或阐述圣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明而设教”,道与文质之关系,即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是依据圣人的文章而显示出来的,而圣人又凭借文章的形式来阐明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就一篇作品来说,必须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就内容来领悟形式。具体地说,就要看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然后再回过来,看文本为了反映这样的事实,为了体现这样的思路,用了怎样的结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的领悟过程。“循文思质”,文是文本的语言文字,它与“形”构成文本外在物象,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是文本内在意象。循文思质,就是在研读文本外核之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写作的缘由,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其交流,感悟文本内在意象,进行思想沟通,实现“我即作者,作者即我”的置换,进而内化作者的语用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感体验为我的语用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感体验,完成精神的洗礼。“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三者的结合,便是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策略。这样做,把对文本之内容、形式及思想内涵三者的解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对形式与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感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对语言文字形式的正确把握,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长期坚持定能“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达到凭借语感语用语文的最高境界。
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呢?下面,结合对《岳阳楼记》的解读来例讲。
解读一篇文本,离开了作者,离开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种解读是无根基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对岳阳楼记的解读,由于许多教师解读文本仅仅停留在通过翻译文本知晓内容、总结文章写法及结构上,并没有深入到文本的真正内核即内在意象上去,而将快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定位于普通的写景抒情散文上!这是天大的错误。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
以上,便是本文产生的缘由和它所具有的内在意象。但过去很多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过于关注《岳阳楼记》的外在物象,在写景与本文结构教学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对文本外在物象(文与道)关注太多,而缺少了文本内在意象(质)的探究。这使得很多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文本内容与形式方面,理解起来并不难,通过读与学生自学,我们便知道,本文开头交代了写作缘由,从第二段至第四段写洞庭湖之异景与登楼之人异感,第五段表心迹,劝勉朋友。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我们将上面所说的文本之内在意象全讲给他们,似乎深奥了些。但结合课文,尤其是首段与末段,我们是可以引导学生窥知一二的。教学本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外在物象的解读上,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解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文本内在意象的解读。解读外在物象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内在意象。我们不能只解读外在物象,而忽视内在意象。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来源于他对文本内在意象的不同理解,因为文本外在物象是共性的,共性的东西更多的只能达成共识,而不可能形成师生思想、灵魂间的相互碰撞,只有对文本意象的不同理解与把握才能让学生最终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
【编辑短评】
作者对“文、道、质”的理解虽然是如他自己所说是“个人臆想”,但有道理,行文中看出作者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作品解读能力。但本文的“个性解读”似乎是指教师的“个性”而非学生的“个性”,而我们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主要是强调后者,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仍未加阐述。在我看来,个性解读某种程度上就是多元解读,结论不定于一尊。(温立三)

作者:松桃滕 (2015/9/29 20:40:50)   回复此贴
  回复:苏轼把滕宗谅比为古时良相——范睢。 第 23 楼

解读《岳阳楼记》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文本,传统意义上仅从文质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而在《解读文本之象》中,我对文本内涵做了较新的解释,认为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文本是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文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我把它称之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内在意象。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要素,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文本之质。所以,文本是外在物象与内在意象的统一体,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
文本的文、质同国正先生的关于文质的相关论述并没有太多的出入,国正先生曾指出:“文,指语言文字;质,指思想内容。”那联系文与质之间的是什么呢?是道!无道不成文,无文便无质,道成为联系文与质的纽带,是将文与质和谐统一在一起的象,它是文本所固有的,表现为一种规范,一种法则。但道并不是笔者的首见,而是取自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认为,道与天地并生,为自然之形。他在《文心雕龙》之“原道第一”中说:“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他认为,典章制度或阐述圣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明而设教”,道与文质之关系,即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是依据圣人的文章而显示出来的,而圣人又凭借文章的形式来阐明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就一篇作品来说,必须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就内容来领悟形式。具体地说,就要看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然后再回过来,看文本为了反映这样的事实,为了体现这样的思路,用了怎样的结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的领悟过程。“循文思质”,文是文本的语言文字,它与“形”构成文本外在物象,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是文本内在意象。循文思质,就是在研读文本外核之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写作的缘由,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其交流,感悟文本内在意象,进行思想沟通,实现“我即作者,作者即我”的置换,进而内化作者的语用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感体验为我的语用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感体验,完成精神的洗礼。“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三者的结合,便是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策略。这样做,把对文本之内容、形式及思想内涵三者的解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对形式与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感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对语言文字形式的正确把握,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长期坚持定能“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达到凭借语感语用语文的最高境界。
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呢?下面,结合对《岳阳楼记》的解读来例讲。
解读一篇文本,离开了作者,离开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种解读是无根基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对岳阳楼记的解读,由于许多教师解读文本仅仅停留在通过翻译文本知晓内容、总结文章写法及结构上,并没有深入到文本的真正内核即内在意象上去,而将快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定位于普通的写景抒情散文上!这是天大的错误。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
以上,便是本文产生的缘由和它所具有的内在意象。但过去很多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过于关注《岳阳楼记》的外在物象,在写景与本文结构教学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对文本外在物象(文与道)关注太多,而缺少了文本内在意象(质)的探究。这使得很多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文本内容与形式方面,理解起来并不难,通过读与学生自学,我们便知道,本文开头交代了写作缘由,从第二段至第四段写洞庭湖之异景与登楼之人异感,第五段表心迹,劝勉朋友。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我们将上面所说的文本之内在意象全讲给他们,似乎深奥了些。但结合课文,尤其是首段与末段,我们是可以引导学生窥知一二的。教学本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外在物象的解读上,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解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文本内在意象的解读。解读外在物象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内在意象。我们不能只解读外在物象,而忽视内在意象。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来源于他对文本内在意象的不同理解,因为文本外在物象是共性的,共性的东西更多的只能达成共识,而不可能形成师生思想、灵魂间的相互碰撞,只有对文本意象的不同理解与把握才能让学生最终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
【编辑短评】
作者对“文、道、质”的理解虽然是如他自己所说是“个人臆想”,但有道理,行文中看出作者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作品解读能力。但本文的“个性解读”似乎是指教师的“个性”而非学生的“个性”,而我们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主要是强调后者,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仍未加阐述。在我看来,个性解读某种程度上就是多元解读,结论不定于一尊。(温立三)

作者:松桃滕 (2015/9/29 20:40:50)   回复此贴
  回复:苏轼把滕宗谅比为古时良相——范睢。 第 24 楼

临江仙 滕宗谅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者:松桃滕 (2015/9/29 20:42:29)   回复此贴
  回复:苏轼把滕宗谅比为古时良相——范睢。 第 25 楼

1065年
历史纪年
1065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乙巳年(蛇年);庆历中,陕西用兵,颇失此术,边臣用公使钱微有过,则为法吏绳以深文,如尹洙、张亢、滕宗谅是也。今西戎叛扰,陛下方当以恩威御诸将,所宜思太祖之得人,而惩近事之失体。如几者,苟无大过,愿赦而不问。”帝纳其言,故有是命。

作者:松桃滕 (2015/9/29 20:44:3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35 每页5条 当前5/47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1,472.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