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党政组织。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后,革命力量向黔桂边和右江下游转移。黄举平率10多名干部到黔桂边后,成立了黔桂边委员会和黔桂边革命委员会,凌云县(含今乐业县)属之领导。1933年1月上旬,中共右江下游临委在思林县和果德县交界的龙塘屯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改为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黄松坚任书记,黄松坚、滕国栋、陆浩仁为常委,黄书祥、黄大权、黄永祺、赵世同、陈国团、韩平波、徐泽长、梁乃武为委员。右江下游党委上属中共两广省工委领导,与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发生联系,下辖中共黔桂边委、中共凌云县特支、中共恩隆县特支、中共果德县委和中共那马县特支、东兰县保存下来的党组织、中共罗甸县蛮瓦特支和中共贞丰县卡法支部。中共凌云县特支由黄伯尧任书记,中共恩隆县特支书记滕静夫,中共果德县委书记黄书祥。同时恢复了中共东兰县委、那马特支和30多个党支部,有党员400多人。
恢复整顿地方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右江下游党委和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他革命组织,恢复革命斗争活动。在右江下游党委和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分派党员和干部到各地恢复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和农会、同盟会等群众组织。滕国栋、赵世同等在果德县果化区龙何、龙感、龙旧一带活动,串联隐蔽下来的党员、农会会员、赤卫军人员,通过他们恢复建立农民协会和游击武装,吸收新党员,组建果化山区党小组,使果化山区成为右江下游党政军活动主要地区之一。梁乃武到黎圩、江洲和都安的镇江、镇西等地活动,在旧城乡吸收新党员,建立中共达敢支部。那马县也派党员到都和乡百丰村(今属平果县堆圩乡)活动,发展新党员,建立百丰党支部,到1934年7月,该地区有5个党支部70多个党员。在政权建设和群众团体建设方面,右江下游先后建立了向都、果德、那马、中越边、红河下游等5个革命委员会。1933年5月,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中越边革命委员会,黄庆金任主席,谭统南任副主席,负责领导靖西、镇边等县工作。10月,滕国栋到向都县北区活动,帮助恢复建立向都县革命委员会,黄明山任主席。1934年春,陆浩仁到果化区活动,在龙旧建立果德县革命委员会,黄泽浓任主席。并在农村组织“革命青年同盟会”等组织187个,有盟员2000人,使整个右江下游的革命力量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争取和改造了几股共600多人的绿林武装,组织游击武装两次攻打思林县城,开仓济贫。在向都,游击队袭击县府密探队,策动驻军一个排哗变。在果德,赤卫军一个连痛击了桂军一个营和民团的围攻。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游击武装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样,党政军在右江下游地区得以恢复,革命斗争活动得以逐步开展起来。
开展一系列活动。首先是举办训练班,培训革命骨干。1932年9月,右江下游临委派黄桂南、李锋到果德县供屯举办训练班,招收学员30多人,进行为期5个月的培训,培养了一批干部。1934年3月,右江下游党委、革命委员会在果德县三层更巴独屯先后开办4期训练班,共培训干部40多人,提高干部觉悟,推动革命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开展游击活动。以原红军六十二团100多人为主体,组织果德、思林、向都等县游击武装,相机打击敌人。1933年2月16日,滕国栋、陆浩仁、赵世同率游击武装袭击思林县城,与被关押在思林县城的赤卫军干部战士里应外合,成功营救了将要被杀害的赤卫军干部战士32人。同月,右江下游赤卫军在天保向都南部处决了天保豪绅武装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