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回复:右江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右江地区的革.. 第 16 楼

在右江下游和上游地区,革命斗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着。在右江下游,中共思果中心县委领导的右江下游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第二联队,在那马、平治、果德、田东、田阳、向都、天保、百色等县开展杀奸除特活动,建立通往滇桂边和黔桂边的交通站,接送过往革命人员和传递信件、信息,组织建立基层党支部,把革命力量转移到右江两岸的大石山区。1935年11月,滕国栋、赵世同、黄绍谦率第二联队一部攻打驻田东县林逢乡中山圩的国民党特种预备训练队,打散了训练队,占领中山圩,缴获步枪20多支。1936年4月,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在田东县怀梅乡那都屯召开下游各县革命运动代表大会,审查了过去的工作,讨论了今后的工作方针,改选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主席仍为滕国栋。会后,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发出《广西右江下游各县农民革命运动代表大会宣言》,提出近期的斗争任务,要求:“坚决反对军阀征调”,“抗缴军阀、政府勒收苛捐杂税”,“杀绝带队围捕、带队搜山的乡村长及激烈反动分子”,“反对老板雇主虐待工人”,“反对重租高利借贷”,建立健全各种革命群众组织,扫除过去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叛徒特务分子,“动员群众反帝护苏,援助东北义勇军,与日经济绝交,后援红军北上抗日”,组织军事队伍参加游击斗争,“准备于最短期间建立苏维埃政权,以与四川、湖南、贵州等省苏区打成一片”。①会后,思果中心县委派党员到各地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同月,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第二联队改编为右江下游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第二联队,领导人不变。同年7月13日,思果中心县委领导人陆浩仁、滕国栋被叛徒在果德县果化乡六孔村派班屯何增麟家杀害,思果中心县委解体,领导成员分散活动,梁乃武到平治县,赵世同到黔桂边,黄永祺去万冈、凤山,李凤彰、徐泽长回那马县,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到抗日战争前夕,右江沿岸的田阳、田东、果德、平治、向都、天保等县和中越边的靖西县都有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

  在右江上游,中共右江上游中心县委和右江上游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活动在黔桂边地区。上游中心县委领导黔桂边委、凌凤边委和14个支部,中心县委书记黄举平。游击队第一联队队长黄世新,政治委员黄举平,下辖3个大队和1个直属分队,活动在东兰、凤山、万冈、凌云、乐业、天峨、望谟等县。凌凤边委下辖的四个支部,1934年广西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凤山县管辖,在百色活动的党组织只有中共丰业支部,驻地乐业县雅长乡,有党员30多人。1936年3月和5月,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相继发出《敬告群众书》和《右江上游各县代表大会决案》,1936年7月,中共右江上游中心县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后,发出《全上游党代表大会》文件,改选中心县委委员,号召各族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革命胜利。


作者:松桃滕 (2015/9/11 19:50:39)   回复此贴
  回复:右江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右江地区的革.. 第 17 楼

1935年1月,右江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滕国栋任主席,把右江下游各县游击武装组织起来,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第二联队。第一联队长李凤彰,政委徐泽长,活动在那马、果德县交界;第二联队长黄绍谦(后黄彪),政委韩平波,活动在田东、果德两县交界。同时,黔桂边的游击武装也在凌云、乐业县活动。

作者:松桃滕 (2015/9/11 19:51:20)   回复此贴
  回复:右江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右江地区的革.. 第 18 楼

右江下游党委和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在右江下游的恩隆、思林、向都、果德、那马等县活动一段时间后,恢复和发展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但是,由于右江下游临近桂军控制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的气势非常嚣张,党政组织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没有建立统一的军事组织,武装斗争活动极其艰难。党派到滇桂边活动的党员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打开了新区工作局面。1934年5月初,韦纪给右江下游党委来信,报告滇桂边工作情况,说明开辟滇桂边新区条件已经成熟。5月底,右江下游党委在果德县三层更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同意黄松坚上富州县七村九弄建立滇黔桂边临时党委,成立思(林)果(德)中心县委和东兰中心县委,在滇黔桂临时党委领导下分别负责右江下游和右江上游革命斗争。思果中心县委由陆浩仁任书记,滕国栋、黄永祺任常委,负责领导思林、果德、向都、那马等县的革命斗争。

作者:松桃滕 (2015/9/11 19:51:33)   回复此贴
  回复:右江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右江地区的革.. 第 19 楼

马灯下拿出作战方案
    在百色采访,我们还听了一个马灯的故事。当年邓小平就是在这盏马灯的微弱灯光下,策划和部署恩隆(今田东县)暴动,拉开百色起义的序幕。
    这盏马灯陈列在田东县右江革命纪念馆。因为太珍贵,一般不摆出。平时摆出来供参观的,是仿制品。
    纪念馆馆长韦爱桃给我们讲了马灯的光辉历史。她先从滕国栋讲起。滕国栋,1902年出生于广西恩隆县林逢村,长大后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晚上走村串户宣传发动群众,他向亲戚借钱买回这盏马灯。
    1929年10月20日,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部来到恩隆的平马,准备举行武装起义。10月26日晚,中共右江工委书记雷经天主持召开农军领导人会议,滕国栋带着马灯参加了。邓小平坐在桌边,借着一盏如豆的油灯,边听发言,边做笔记,非常吃力。滕国栋见状便点燃自己的那盏马灯,扭高灯芯,放到小平面前。明亮的灯火使小平感到惊喜,他抬头望着滕国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笑着说:“谢谢。”就在这灯光下,小平在笔记本上拿出了一个强攻与智取相结合的围歼方案。
     两天后,恩隆暴动成功,拉开了12月11日百色起义的序幕。此后,滕国栋带着马灯,跟随邓小平转战右江流域。
     1936年7月,任右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滕国栋被叛徒杀害。马灯和其他遗物转移到他姑妈滕秀梅收藏。
    1996年10月,右江革命纪念馆向社会进一步征集革命文物时,滕秀梅老人献出烈士遗物,其中包括这盏珍贵的马灯。

作者:松桃滕 (2015/9/11 19:54:47)   回复此贴
  回复:右江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右江地区的革.. 第 20 楼

红七军主力北上以后
一九三一年八月,中央代表陈道生到右江地区,在田东七里区找到陈洪涛同志,两人一起到西山会见了韦拔群同志。我接到通知,也赶到西山弄京参加右江特委会议。陈道生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纠正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指示。不久,又在泗孟乡的丘八村召开右江特委扩大会议,到会的有东兰、凤山、恩隆、都安、凌云等县委和部队的负责干部。会议进一步传达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分析右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提出在右江的红军部队必须跳出敌人的包围,向外线打游击的主张。陈道生同志说,党中央已决定把红军二十一师的番号改为右江独立师,仍由韦拔群任师长,陈洪涛任政委,我任副师长,韦菁任六十一团团长,滕国栋任六十二团团长,韦国英代理六十三团团长,下属部队编制基本不变。右江苏维埃政府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覃道平为主席。各级党组织照旧。这时候,红军虽已撤出各县县城,但大部分乡村还有红色政权,农村广大地区仍属我们控制。
一九三一年冬,我随韦拔群、陈洪涛和中央代表陈道生率领师部直属队和六十一团从东山弄沙垌东渡红水河,取道板升、隆福山区,袭击都安县九顿圩(现大兴)团局,缴获各种枪数十支,子弹千余发,其他物资一批。国民党韩彩凤、石化龙等匪部闻讯前来追击,我部已撤退到河池、东兰边界山区。这时,在东兰的几个红水河渡口,已为陈子怀、牙玉贵匪部占据,敌人封锁了我们回武篆、西山的退路,妄图趁机在红河东岸的狭长地带一举围歼我们。我军将计就计,一面摆出长期在河东打游击的架势,一面派出一支精悍的小分队趁夜偷渡红河,发动县城附近山区各乡赤卫队,突然佯攻东兰县城。占据渡口之敌不知虚实,慌忙回城援救。我大部队乘虚强渡红河,胜利回师西山根据地,粉碎了政人堵击我军的阴谋。 红军右江独立师回到西山以后,右江特委召开干部会议,检查总结这次军事行动,大家认为,这次军事行动,原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结果反而被敌人包围。想跳出是对的,但往哪里跳,怎样才能跳得出去,并活动得开,则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好。我们还没有学会军事民主、走群众路线这一套办法。如果事前能发动全体干部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肯定会主动一些。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向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桂滇黔边区方向发展,是比较有利的。那时我们急于补充部队给养和装备,向平原富裕的地方发展,又没充分了解敌情,陷入强敌的包围,差一点吃了大亏。这确是“立三路线”的残余。为了粉碎敌人的再次“围剿”,在这次会上,作出了几项重要的决定:把部队缩编为精悍的杀奸团,分散在各地杀奸肃特,袭击伏击敌人,回避敌人的围攻;先后派团长韦菁等同志随同中央代表陈道生去找上级党委联系汇报和联系工作;派县委书记黄举平等同志上黔桂边开辟新游击区;派我和黄大权同志到右江下游去整顿巩固红军部队,控制那里的局面,牵制敌人,以减轻敌人对西山的压力。
我和黄大权等同志于一九三二年农历二月三日从西山出发,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到右江下游的果德、思林边界的古芬村,临时组织成立党的右江下游委员会,我为书记,陆浩仁、滕国栋为委员,着手整顿党的组织、武装部队及群众组织,使之逐步适应长期坚持隐蔽斗争的需要。韦拔群、陈洪涛等同志牺牲以后,右江下游的党组织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控制果德、那马、思林、恩隆、向都等县的部分乡村,开展杀奸肃特等小规模的武装活动。后来我又带领精干的红军小分队挺进滇桂边,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辟九陇等地的游击据点,扩充建立一千多人的武装部队。一九三五年我跟上级党取得了联系,到上海去以后,这支部队仍然活跃在滇桂边的广大乡村,一直坚持到广西解放。

作者:松桃滕 (2015/9/11 19:56:1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8 每页5条 当前4/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1,15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