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闲话秦内史腾 已阅:3359 / 回复:4(楼主)

战国末期,在中国统一历史进程中,有一件重大事件——秦灭韩,是它拉开了秦统一中国的序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区区四十个字,太史公简明扼要把韩国的灭亡定格在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硝烟之中。事件的主角“内史腾”,就像一颗流星,迅速消失湮没在这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长卷中,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只言片语。历代史家对这段历史也没有更多的解释。
立国175年,曾为战国七雄之一,天下“强弩皆出于韩”的大韩国,大敌当前就没有一点迎战准备吗?“内史腾”灭韩带了多少兵,打了什么仗,消灭了多少韩国将士?韩王安又进行了什么抵抗活动?历史始终是谜。韩王安做了九年国王,即便治国无能,难道连逃跑躲藏的本事也没有吗?韩国时与赵、魏、齐、楚四雄为邻,并与其“合纵”抗秦多年,难道危难之际就没有一国肯收留这个亡国之君吗?能够释疑上述历史,只有一种可能:秦“内史腾”既没有打仗,也没有攻城,而是派了一支精悍的“斩首”小分队,悄悄进入韩都,乘韩王安不备突然袭击,绑架韩王、控制大臣、顺便接管了政权,如此而已。
    不过,这是笔者的猜测,并非史家定论。
在《史记》中,虽然没有闻到秦灭韩的战争硝烟,却能看到韩王安的的确确成了秦王嬴政砧板上第一块俎肉。疑虑不解的是哪个为秦王立下头功并载入了史册的“内史腾”,不知何方神圣,怎么就轻易而举的掳获了韩王安。还有,秦灭韩后“内史腾”干什么去了?颍川郡的首任郡首是谁?太史公为什么写的如此简单?两千多年来,史学界始终没有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大韩国苦心经营一百多年,绝不会是泡沫,一踩就破。面对强秦的吞并野心,虽不能避免亡国,也不致于一触即溃,一败涂地。秦灭韩的过程绝不会如此简单,这里边一定有许多惊天阴谋,不然,太史公再精炼文字,也不至于把这件惊动华夏天地,重组江山社稷,改变春秋格局的大事,如此惜其笔墨,一言以蔽之,以致留下千古悬念。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对秦征服六国并没有吝啬文字,每件大事都尽可能详细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较为简略的,在各王侯《世家》中又进一步阐述,还专门为秦国的功臣名将如白起、王翦、蒙恬等特立传记,并且还有《六国年表》,往往从不同角度记载同一件事。然而,为秦统一打响第一枪,首战告捷掳获韩王安,尽纳其地的大将军“内史腾”,在《史记》中一闪而过,无有更多信息。韩王安是死是活也没有下文,其中奥秘让后人十分弗解。
《秦始皇本纪》中一共出现了两“腾”,一个“假守腾”,一个“内史腾”。这两个“腾”是姓或是名,是否一个人,太史公没有进一步说明,留给了后人丰富的想象和研究空间。有学者认为:“腾”是人名,“假守腾”是指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地的代理长官,“内史腾”是秦灭韩前秦国管理首都咸阳的长官,两个“腾”是一个人。“假守腾”献城有功,被秦王重用,被任命为管理京城咸阳的长官“内史”。时间不长,秦王命其攻打韩国,“内史腾”一举尽纳韩地,并俘虏了韩王安。秦王嬴政为统治这块占领的地方,把此地设为“颍川郡”,成了大秦帝国的重要一部分。
“腾”是否为人名历史上有争论。笔者认为,“腾”是姓氏。因为,夏商周之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统一后,姓氏才合二为一。秦汉之际,凡有姓氏者多为贵人,时人问其姓氏时,常曰:“贵姓?”这个习惯一直传承至今。南宋著名史家莆田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古“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史记》中的“假守腾”、“内史腾”当属贵者,不可能有名无氏,唯有“腾”氏一种可能。《史记》中的“假守腾”、“内史腾”,应该是姓“腾”的“假守”和“内史”。再考“腾”姓渊源,腾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有多个源流,其中一支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滕”氏,属帝王赐姓为氏。郡望有“南阳郡(秦置,今河南)”、“北海郡(汉置,今山东)”、“开封(汉置,今河南)”等,今河南开封仍有“腾”姓居住。“南阳郡”之前的代理行政长官姓“腾”,说明战国末期“腾”氏就生活韩国境内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在战国末期不到一年时间里,“假守腾”由亡国守城代理长官摇身一变成了秦国的重臣“内史腾”,说明“腾”绝非一般人物。他的经历鲜为人知,一定和他的政治背景复杂有关。或许太史公也搞不清楚他的来龙去脉,或许不愿意去多写这个人。因此,《史记》中少有其笔墨,更无其他相关资料。
依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点滴记载推测,一种可能是:“假守腾”本是韩王安得力官员,前231年被韩王任命为南阳代理负责人。韩王被迫对秦称臣献南阳地时,“假守腾”顺势投靠秦国,取得秦王信任,以献地有功封其为“内史”。前230年,秦王以他掌握有韩国机密,了解韩王活动规律,前韩官员的有利条件,命令他去征服韩国。“内史腾”不负秦王厚望,攻城略地不费一刀一枪,擒拿韩王不伤一兵一卒,尽得韩地,顺利完成了嬴政使命。由于时间太短,战果太显,影响太大,胜利太突然,生性多疑的嬴政浮想联翩,寝食难安,害怕“内史腾”以后会在他身上重演韩王版本,就立即踩了急刹车,不再重用他。因此,“腾”将军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出现断层。
还有一种可能是:“假守腾”是秦王安排在韩王安身边的卧底,取得韩王信任后,对内培植亲秦势力,对外鼓动示弱称臣,配合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积极参与实施“韩献南阳地”,充当秦一扫六合的急先锋。秦灭韩后,秦王对灭韩举措和过程讳莫如深,担心核心机密泄露,其它五国以此为鉴,加紧清洗秦国安插本国的“奸臣”,对秦统一大业不利,于是委屈“内史腾”,隐匿相关信息,“腾”将军自此销声匿迹。太史公不肖于“内史腾”之作为,不愿让他“名垂千古”,因而“腾”的名字、籍贯成为历史之谜。
再一种可能是:秦灭韩后,嬴政又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考验他,“腾”以后的表现让秦王很失望,遭到猜忌,嬴政把他革职收监杀害了。因此,“腾”以后再没有下文。
三种可能均为假说,没有史料佐证。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秦竹简一千余枚,其中有《南郡守腾文书》。该简文开头有“二十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公元前227年四月初三),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的文字。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这个“南郡守腾”和“假守腾”、“内史腾”是一个人,并进一步认为:韩国南阳假守腾公元前231年9月降秦,因献地予秦有功,升为秦内史。第二年(前230年),内史腾作为秦国将领灭韩。又二年(前228年),内史腾再次被派到灭楚前线,任南郡(原楚国地,今湖北江陵一带)太守。期间,曾发布了《南郡守腾文书》。
如此看来,嬴政在“内史腾”灭韩后既没有提拔他,也没有冷落他,而是派到南郡任太守,好钢用到刀刃上。在南郡这块战略要地,《郡守腾》前防楚国进攻、后防韩国贵族残余势力反扑,可谓任重道远,重任在肩。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编年记》,又称《大事记》载,“廿年(前227年),韩王居口山。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士属。”这段记载表明:前227年,秦王把韩安囚禁在南郡“口山”,交给郡守“腾”负责看管。前226年,又把失势的昌平君徙居到此处。哪一年,因流放南郡的韩国贵族残余势力在此叛乱,韩王安死了。
昌平君何许人也?新郑叛乱为何被秦王贬至南郡安置?对“南郡守腾”产生了什么影响?再看《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前238年)四月,长信侯毐作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上述记载似乎清晰了这样一条脉络:昌平君是楚国公子,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前238年,奉秦王命令平叛嫪毐作乱;前226年,因“新郑反”被徙於郢。新郑曾是韩国都城,韩都阳翟后,新郑仍是韩国的大城重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秦灭韩设韩旧地为颍川郡,郡置阳翟,对新郑的管制相对要宽松些。旧韩势力在新郑反秦复韩,牵连到昌平君。这段历史可能是:秦灭韩后,昌平君被秦王委派到颍川郡负责,四年后(前226年),新郑发生了反秦叛乱,嬴政对颍川郡的治理不满意,猜忌昌平君。当时秦王正筹备攻楚,于是罢黜了楚人身份的昌平君,为攻楚扫平障碍,于是把昌平君安置在郢(楚故都,后为秦南郡),让《南郡守腾》监管其行动。前225年,秦军攻楚,一路凯歌,李信欲与蒙武会师城父。此时,昌平君在南郡与旧韩和楚人势力的支持下公开反秦,切断秦军后路。李信军与蒙武军折返攻郢,项燕乘机追杀秦军,秦军大败,秦王震惊,迁怒于“郡守腾”。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亲请王翦复出,率军攻楚,虏楚王负刍。二十四年(前223年)平定昌平君之乱,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楚灭亡。
“南郡守腾”在此期间,亲身经历了秦王的残暴和多疑,亲眼目睹了秦灭韩、赵、燕、魏的残酷。当昌平君因“新郑乱”失势贬到南郡时,“郡守腾”仿佛看到了他的明天。因此,他放弃了镇压,并积极地参与了昌平君组织的反秦斗争。至于“郡守腾”如何支持参与昌平君策划的反秦活动,是战死、是被擒,或是被免职、被杀害,不得而知。不过,由献南阳地的“假守腾”到秦国咸阳的“内史腾”,由“内史腾”灭韩到镇守南郡的“郡守腾”,“腾”某荣辱不惊,实现了三次华丽转身。南郡是“腾太守”政治生涯的终点,他的一生功过自此划上了句号,旋即湮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上述推论可能是历史真实情况。

作者:松桃滕 (2016/6/30 9:59:02)   回复此贴
  回复:闲话秦内史腾 第 1 楼

时代 | 在秦朝上学都学点啥?
第一课 语文
秦始皇时期的南郡守“腾”还在郡内下发过《语书》《为吏之道》等教材,里面列出了秦朝官吏应当具有的道德素养,堪称那时的思想品德教材。

作者:松桃滕 (2016/6/30 10:57:08)   回复此贴
  回复:闲话秦内史腾 第 2 楼

肉夹馍,源于陕西西安,是西安市的特色美食,西安肉夹馍历史悠久,早在1300年前就出现了,历经了千年的时间洗礼,味道越来越好,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西安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肉夹馍”的叫法是古汉语的倒装句式,其意为“肉夹于馍中”。陕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便有了“中国汉堡包”的肉夹馍。
  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肉夹馍来自陕西,却能风靡我国的大江南北,在每个城市早起出门的你几乎都能发现它的影子,成了真正的国民早餐。
  肉夹馍的由来:传说秦国想要统一6国的方针制定为由近及远逐个歼灭,所以秦国首先要拿韩国来开刀,没有借口所以就先强要韩国的土地,然而韩王安懦弱,所以被迫献出当时的南阳地(也就是现在河南境内太行山以南地区黄河的以北地区),这一地带,平原居多,想着秦国可能就此放过自己,自己把最好都给秦国了。可是同年的九月秦王就任命内史腾去坐南阳守,这是秦国的大将他来到南阳以后就开始把这里作为以后攻取韩国的基地进行发展,在一日午后内史腾到大街上巡视,发现以前留在这里的韩国士兵都不是背着包裹,而是把包裹缠在腰间,训练和杀敌时不是很妨碍动作,但是干粮的包裹怎么缠在腰间,同时他发现每次韩国的士兵在征战时还都有肉吃,而秦国的士兵恰恰相反。他就找韩国的士兵过来问了个究竟,韩国的士兵介绍给他肉夹馍,内史腾吃完以后很是好吃而且能够补充体力,所以在自己的军队里推广,后来在公元前230年南下度过黄河进攻韩国,并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

作者:松桃滕 (2016/6/30 15:18:53)   回复此贴
  回复:闲话秦内史腾 第 3 楼

秦国八大军事支柱都有谁?
白起、王翦、蒙恬、王贲、李信、内史腾、章邯、蒙武
内史腾
秦国名将,主要战功有:公元前230年,率军攻韩,破韩都,俘虏韩王,韩灭;攻韩之战是秦统一天下的序幕,作为主将的内史腾应该是寄托了秦始皇的莫大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负众望,一举平韩,为之后的统一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其能获得秦始皇如此重托,武力应该不低,但是此后其基本从战场上淡出。

作者:松桃滕 (2016/6/30 15:22:17)   回复此贴
  回复:闲话秦内史腾 第 4 楼

內史騰,秦始皇手下著名內政人才,精於內政,並有一定軍事天賦,曾作為秦國代表接受韓國割讓土地,後又在南郡管理地方,為秦伐楚奠定了後方基礎。並且還曾奉命攻打韓國,大敗韓軍,收繳韓國全部土地,顯示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華。秦一統天下後,任內史,管理京城鹹陽一切大小事務,內政能力同樣出眾。

作者:松桃滕 (2016/7/9 19:58:2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900.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