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已阅:15931 / 回复:130(楼主)

东坡任扬州知州时作《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元发墓志铭》“天之降材,千夫一人。人之逢时,千载一君。生之既难,得之岂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老成云亡,吾谁与处?若古有训,无竞维人。公之治边,折冲精神。猛虎在山,藜藿茂遂。 东坡认为,滕元发是个千载难逢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还要遇上英明的君主,更是千载难逢。岁月流逝,时光不等人,应当赶紧出来做官。可靠的旧臣死了去了,我跟谁一道呢?朝廷许多奸吝小人,总是巧舌如簧,像滕元发这样的具有猛虎之威的人死了,就都可以为所欲为陷害忠良了。东坡先生这么悲痛,难道是为了他吗?不是,先生是为失去了一个可以追随的正直的人,为朝廷里小人当道的局面感到灰心沮丧。从这里不难看出,东坡先生对于滕元发具有的才干和魄力,以及具有的地位产生的匡扶正义的影响有一种欣赏赞叹的态度。
东坡曰:滕元发都是正义凛然的君子,他作为正义力量的代表一直压制着制衡着不正之风,原本有他的庇佑,朝堂的正直之士尚且不好过,如今他死了,今后更是小人得志而没有节制了,这叫身虽远离朝堂却仍心系朝堂的先生感到莫大的遗憾,这感情里既有为国家的民族的前途担忧,更有为自身的小我的未来堪忧。
“生公之夕,梦虎行月中而堕其室。"意谓滕元发出生的那天晚上,其母梦见一只老虎在月。给出这种传说或是故事,最起码有一种心理的想象,还应当是有因果关联的,生前就已经注定了滕元发不寻常,那么在生时便必定是不平凡的;活着时就与常人有异。
宋神宗第一个重用的人;宋神宗初继位,滕元发第一个被重用,所以东坡诗云“先帝知公早,虚怀第一人”,盖想委任滕元发天下之大事。
滕元发与宋神宗比作父子;滕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担心宋神宗相信滕元发不得不找一些借口将他调离神宗身边;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詾詾,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找了个借口,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任知郓州。

作者:松桃滕 (2015/7/12 18:21:29)   回复此贴
  回复: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第 1 楼

王安石、苏东坡之所以化干戈为玉帛,其原因有二:一是两人一度势同水火,但并非“私仇”而是“公恨”。都是为了国家富强,苏轼对好友滕元发说王安石改革“此心耿耿,归于忧国”。

作者:松桃滕 (2015/7/16 10:29:09)   回复此贴
  回复: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第 2 楼

苏轼在《与滕达道书》中言:“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同异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盖觉疏矣。”[50]此书梁启超考其大约在元丰年间。《三苏年谱》将此书归入元丰六年十一月,虽然孔凡礼和大多数史家一样,认为此书的主旨在于劝说滕元发谨言以免招祸,这无疑都是对的,只是孔凡礼所下的“其主旨不在声明对于新法态度之改变”[51]的结论却是值得商榷的,此书的确有苏轼自省的意思在里边的。结合苏轼所撰写的王安石的制敕,以及元祐三年心灰意冷之余向宣仁太后提出外放的上书,那么,《与滕达道书》的意旨则更加明了了。更何况以滕达道的性格,比之苏轼更是激烈耿直有余的,苏轼怎么会用隐晦的言辞呢?书中反应出的是苏轼对国策不断反复的忧虑。《程氏外书》云:“元丰八年,神宗升遐,遗诏至洛。……宗臣曰‘司马君实、吕晦叔作相矣。’兵部曰:‘二公果作相,当如何?’宗臣曰:‘当与元丰大臣同。若先分党与,他日可忧。’……‘君实忠直,难与议。晦叔解事,恐力不足耳。’”[52]《程氏遗书》云:“新政之改,亦是吾党争之有太过,成就今日之事,涂炭天下,亦需两分其罪也。……以今日之患观之,犹是自家不善从容。至如青苗,且放过,又且何妨?”[53]程颢言:“熙宁初,王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使众君子未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屈平章,尚有听从之理,则小人无隙可乘,其害不至如此之甚也。”[54]二程氏的言语,或者也可从另外的一面解释《与滕达道书》的意旨了。

作者:松桃滕 (2015/7/16 10:30:56)   回复此贴
  回复: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第 3 楼

请看《与贾耘老》(之一):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 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见时且为致意。别后酒狂,甚长进也。老杜云: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萧嵩荐之云: "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 全文立意在"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财穷谷一病叟耳"一句。然意之所 起,却是因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褶见,予"出船"那一瞬间的"巍然" 之态在作者心灵深处产生了"神耸"的强烈感受。作者为什么能在一惊 之中立刻兴致勃勃地联想到张镐相公、老杜诗云、萧嵩之荐?难道只 为烘托滕元发的伟人气度?很显然,只有当审美对象滕元发的伟人气质, 体现了与作者的审美理,想契合的"巍然"特征时,才能为之"神耸"(犹心惊)。 而苏轼瞬间所见滕元发的"巍然"( 高大雄伟的样子)之态,则正是他进可以为帝王师,退可以自我排遣的人生观的体现。

作者:松桃滕 (2015/7/16 11:03:47)   回复此贴
  回复: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第 4 楼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朋党论》有三种,我喜欢的不是欧阳修,不是裴度,而是滕甫。滕甫对宋神宗说,“朋党”这玩意,直接关系到天下的“治”与“乱”。宋神宗大概因此而想起了裴度的“朋党”论,说:“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滕甫于是便提出了自己的“朋党”论,认为“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读到此处,竟然感觉滕甫的比喻很解恨!想必将绸缪相附者比为蔓草的滕甫,肯定不屑于同某些人交往,而我们又何必强迫自己圆滑呢?某些人得罪就得罪吧,不过是几棵蔓草而已,犯不上为几棵蔓草浪费时间。
  同样,将君子比为松柏的滕甫,也不会否认松柏之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武侯诸葛那句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作者:松桃滕 (2015/7/25 19:46:04)   回复此贴
  回复:苏东坡心中千载难逢的人才——滕元发 第 5 楼

胡瑗培养的学生大多精明能干,参加科举则常常获得优等,从政做官则适于世用。如程颐跟随胡瑗学习《周易》,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滕元发则在防御辽朝和西夏的活动中成为出类拔萃的军事家。

作者:松桃滕 (2015/7/25 20:39:3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9 每页5条 当前1/2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1,953.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