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已阅:18351 / 回复:185(楼主)

滕元发(1020-1090),初名甫,字元发,后避高鲁王诲改字名。字达道,东阳人(浙江)。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滕元发与范仲淹为表亲,是胡瑗的弟子。滕元发与早年为“东州逸党”成员的张方平为儿女亲家,苏轼曾代张方平撰写《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饱带深情地赞美了滕甫的卓越的吏治和军事才能,事君尽其忠,待友尽其义的高风亮节。其生平,仕宦经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2﹑卷424《东坡全集》卷89《滕公墓志铭》,《宋史》卷332又传。
滕元发性格慷慨豪迈,不拘小节,洒脱兼富机趣。《中吴纪闻》卷4《滕章敏公慷慨豪迈,不拘小节,浮于里市,与郑獬为忘形友,议论风采照映一世。尝与郑獬和杨绘字元素同试京师,自谓比魁天下,与二公约:“若其言不验,当厚致其罚。”己而郑居榜首,杨次之,公在第三。二公责所约之金,答曰:一人解,一人会,吾安得不居第三。俱一笑而散。因其旷放洒脱,被当时人称为:“谪仙”。据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偶隽》卷曰“宋”载:滕甫宋湖州时,礼部员外郎林子中与元发婿何洵直同为僚,以诗贺之“清风楼下两溪春,三十余年一梦新。欲识玉皇香案吏,水晶宫里谪仙人。”
元发性情亦有虽玩劣但俊逸的一面,《梁溪漫志》载元发年轻时在寺院中《修业》,趁主僧外出,夜间烹寺中犬而食之。主僧归,要滕作《滕先生偷狗赋》才能作罢,滕当即赋“砖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此赋马上在临近几郡传播开来。
滕元发之“俊逸”《却扫编》中的一则材料更见代表性。滕元发为布衣时,尝为范文正公客,时范尹京。滕少年颇不羁,往往潜出从狭邪纵饮,范公病之,一夕,至滕书室,明烛观书,以侯其至,意将愧之,滕夜分大醉而归。范公阳不视,以观其所为,滕略无慑惧,长揖问曰:“公所读何书?”公曰:汉书。复问:汉高祖何如人?公巡而入。
范曲意劝其读书,滕以汉高祖不读书为英豪相答,此虽类小说,却形象地刻画了滕甫的性格。
滕元发文武全才,尤其具武将风度,确有豪杰气概。前引《东轩笔录》与王安石同为试官时的起誓诅咒,虽有丑化元发之嫌,但是多少透露了元发武将所持有的急躁﹑粗豪﹑坦荡。据四库全书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卷第23“人物”4,已知当时名帅孙威敏预言其日后“当为贤将”:而《东轩笔录》卷8所记吴奎的描述更见元发气概。
“吴奎为参知政事,会御史中丞王陶以韩魏公不肯押班事,其言兼及两府,奎乃上章,官迩来天文遣见,皆为王陶召之,又尝于上前推荐滕甫可为帅,上问其故,奎曰:“滕甫不唯将略可取,至于躯干膂力,自可被两重铁甲。”
滕甫深知边务,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7载其知定州时,效仿契丹全民皆兵,建议组织边界地区愿意学习弓箭的公差,城乡百姓组成弓箭社,由长吏组织训练,以便危急时御敌之用。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记其在知定州任上,次上己节与郊外饮宴,有人报告契丹入寇,边民逃跑,“将吏大骇,请治兵”。滕甫依旧谈笑饮酒,并让人召回逃跑百姓。事后证明消息虚妄,众将皆服。元发为当时名帅,威震西北。神宗时西夏发生内乱,他主张抓住时机,一举解决这个威胁,但神宗未予采纳。
以粗豪不羁的武将而侧身于重文轻武时代之文官行列,元发在当时士林中的真正处境可以想见。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厚。其为帅,辟置幕客,多取见居谪籍未牵复。人或疑之,公曰:“任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故公所举用,多得贤能之士。(《寓简》)。
滕达道为范文正门客,文正奇其才,谓他日后必能为帅,及以将略授之,达道亦不辞。然任气使酒,无所顾避,久之,稍遨游无度,侵夜归必被酒,文正虽意不甚乐,终不禁也。达道后为名臣,多得文正规模,故子瞻挽词云:高平风烈在。(《避暑录话》)由上可见,滕元发在当时属于有“气节”,但有“细故”(微小瑕疵)的士人,此“细故”很可能包括“任气”使酒,无所顾避,久之,稍遨游无度,侵夜归必被酒。因以英雄自许,所以平视仲淹,这在一般人绝难忍受,然而达道后为名臣,多得文正规模,故子瞻挽词云:高平风烈在。滕达道性格中所具有的豪狂性格即使是颇识英雄的范仲淹也“意不甚乐”,可见其在当时士林中会是怎样的处境:由《寓简》中范仲淹的话“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看,滕达道﹑孙威敏等人所代表的士风是为士论,吏议极度贬毁的。
“滕屠郑沽”及其友人多豪放俊逸,极自信,自负甚至自傲,善谋略﹑知兵﹑有极强的功名事业心。“极端”是他们的基本特征。与当时重涵养﹑重品节的主流士风相冲突,属于士林中的“异类”。
元发在神宗面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与滕甫同考试,语言不相能,深恶甫。会新法行,天下汹汹,恐元发言而帝信之也,因事排甫,出知郓州。神宗死后,他饮酒大醉,悲痛至极,慨叹再无知己之君。
滕甫有将帅之才,性格豪放豁达,不为外物所役。其纵横驰骋,出将入相的思想使其有结交豪杰,疆场献身的浩然之气。表现于诗就是直抒胸臆的慷慨意气,梗概粗豪。
如《浮云楼》
举头便是长安日,弄袖时飘梦泽风。
茂苑久抛飞鸟外,楚台遥在碧云中。
又如皇祐五年省试诗《西旅来王》
寒日边声断,春风塞草长。
传闻汉都护,归奉万年觞。
另外几个断句
万国休兵外,群生奏凯中。
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更与水相连。
负鼎早为汤右相,有文今作鲁夫人。
滕甫诗风劲健挺拔,壮气冲天,为豪杰之诗。类诗确有盛唐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劲健与豪迈,然而却缺乏盛唐诗人的蕴藉含蓄,情韵悠长的特色。
滕甫晚年与苏轼交往,滕于苏照应诸多;苏轼也在与之交往中潜移默化的渲染了滕的英雄豪杰之气,在曾枣庄主编《全宋文》中有苏轼六十八则《与滕达道书》,苏轼称滕“雄冠荆楚,”“公之风烈”(苏轼《滕甫墓志铭》)。苏轼在密州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豪迈奔放,苏轼诗词中真正豪迈的作品并不多,这类作品可能有滕的影响。同时滕氏也可能受苏轼影响,诗文才变得“英发妙丽”。
诗人郭祥正给滕元发的诗《滕元发池州萧相楼》《再赋萧相楼》,赞颂元发功业,才能正像西汉宰相萧何,是人中的豪杰,希望他能入主机衡,而不要面对江山抒发诗人的怀抱:
《滕元发池州萧相楼》
相国当时此建旄,正如今日拥三刀。
规模忽起凌千尺,意气相期在一陶。
柱础下连坤轴壮,檐牙斜插斗杓高。
观公磊落真人杰,莫向江山赋楚骚。
《再赋萧相楼》
廊庙之才守一州,暮年名位等酂侯。
簪缨七叶皆当轴,栋宇千章为起楼。
抚事萧条人已远,临风慷慨意相投。
期公便握机衡去,留取余光照斗牛。

作者:松桃滕 (2015/4/7 23:01:56)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 楼

《侯鲭录》苏东坡称滕元发为伟人。
久在江湖不见伟人,前在金山见滕元发乘小舟破巨浪来相访。出船巍然使人神耸好一个没兴底张镐相公。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1:59:40)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2 楼

滕元发知郓州,欧阳公修经过,自作口号,有两句赞滕元发的:“韩愈文章名一代,霍光事业冠三军。”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00:28)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3 楼

滕元发写出的文章与诗,英发妙丽,每出一篇,学者争诵之。与范纯仁一同举进士,主试官宋祁奇其文,擢置第三。可是宋仁宗认为滕元发考卷中的一诗不合程式,于是将滕元发罢黜。但他没有悲观失望,反而加倍用功研读,终于在八年后再次高中第三名。宋英宗点为探花,也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史上的惟一。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07:14)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4 楼

苏东坡与滕元发
王九成
内容提要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终身与月为伍,四季与酒为友,诗、书、画三绝,雄冠古今。自21岁登科进入仕途后,先后任凤翔签书判官、杭州通判等,直至任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官场浮沉,大起大落。东阳滕元发,少年神童,举进士,两次得第三名,后历官三莅开封府,知制诰谏院,翰林学士。文韬武略,断狱秉公,治边凛然,号称名帅,仕途三落三起。苏滕交往时间之长,友情之深,世所罕见。苏轼写给滕元发的68通私信,足可佐证。这是东阳历史文化的一笔珍贵遗产,加以挖掘和整理,可给今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的开拓者和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史书载:苏轼身长五尺七寸有余,英俊伟岸,为人豁达奔放,终身与月为伍,四季与酒为友。诗、书、 画三绝,雄冠古今;策论书表“有为而作”,义理焕然,煌论滔滔。“雪泥鸿爪”、“大江东去”、“高处不胜寒”、“十年生死两茫茫”等成语典故由苏而滥觞,“东坡肉”、“苏公堤”无人不知,历千年而流芳。嘉祐二年(1057),21岁的苏轼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而苏轼荣膺第二,即榜眼,得文坛盟主欧阳修及梅圣俞等高官名臣的赞赏。嘉祐六年(1061),25岁的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正式踏入仕途。后历官杭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密州、徐州、湖州、登州、定州等地太守。哲宗朝(1086—1100),正当壮年的苏轼官运亨通,曾有8个月中连升三次的辉煌纪录,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秘书)擢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权倾一时,风光无限。但是皇城宫深,君威难测,人事轇輵,后屡屡遭贬,落职他乡,阅尽人间世态。徽宗即位(1101年),遇赦北归,卒于常州。苏轼无论在京为官,还是远离皇城,总是铭记皇恩,以天下为念,勤敏政事,关注民瘼。其道德文章、才具识见,当时政坛能与其颉颃者寥寥。他生性潇洒倜傥,广交朋友,充分显示其人格的饱满和友谊的力量。东阳滕元发(1020—1090),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而字达道,浙江东阳人(现东阳市吴宁街道滕(陈)宅街人)。举进士,廷试第三,因声韵不合规范,未被录取。皇祐五年(1053)重上考场,再获第三名。中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连考两次均获探花者,仅滕元发一人而已。神宗即位,历任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直言政事,绝无文饰。后为翰林学士,三莅开封府,政绩显著,滕府尹名播四方。王安石推行新法,多有建言。出知郓州,徙定州,救灾抚民,活民五万。哲宗朝,历知真定、太原府,打击盗贼,整饬军备,治边有绩,节俭清廉,号称名帅。滕元发,年长苏东坡17岁,严格地说,他们是两代人(宋代婚龄:男年15、女年13以上),但由于学历相等,学养相近,性格相似,心灵相通,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他们成了忘年交,既是知心朋友,又是君子之交。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08:37)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5 楼

一、苏轼、滕元发交往的基础与条件:同气相通
1.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苏轼出生10岁,父亲苏洵外出四方游学。苏轼在家接受母亲教诲,了解古今成功失败的许多事例,并能讲出其中的根本原因。到了15岁时,通晓历史,作文倚马可待,下笔千言。21岁参试,本可得第一,考官为避嫌获第二名(榜眼),主考官欧阳修以其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而滕元发9岁能赋诗,舅公范仲淹非常惊奇,亲自教授。后拜北宋理学先驱、苏湖领袖胡瑗为师,专攻儒家经术,训诂艺文,无所不精。33岁的滕元发参加廷试,两次均得第三名(探花),杭州太守孙沔非常赞赏他,惊叹道:“滕元发真是个奇才,将来必定能当个贤能的将相。”苏、滕都是少年早慧,科举圣手,青年入仕,前程锦绣。 2.为官起点高,接近权力核心。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是文人的天下,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治边名臣范仲淹、文坛领袖欧阳修、“一代之师”王安石、史学大家司马光等都是学问渊博、大笔如椽、官高爵显、守身如玉之人。苏轼与滕元发都活跃在神宗哲宗朝(1068—1100)。苏为官伊始是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后知开封、定州、密州、登州、杭州通判等。至50岁后进入权力核心,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先后为皇帝起草圣旨800道。哲宗元祐二年(1087)后,又被畀以皇帝侍读之职,做皇上参谋顾问,述古今治乱兴衰之策,阐天下邪正得失之道,深得皇帝信任,“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神宗帝特别喜欢诵读苏轼的文章,在宫中常常看得忘记了吃饭,连连赞叹:“奇才!奇才!”并经常召见,询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苏轼都坦诚以告,精思以对。尤对王安石变法大胆进言,无所畏惧。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请求外放,任杭州通判,宣仁皇后恩赐龙茶、银合,礼品相当丰厚。滕元发,登科发迹,大展宏图,一路看好。先后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三品)、知郓州、定州、青州、齐州、邓州、湖州、苏州、扬州、真定、太原等。特别有意思的是三莅开封府,一为推官,相当于今天的法院院长,主断狱讼;二次任府尹,全面主政,前后时间近十年之久,而赫赫有名的包拯任府尹仅一年多。宋神宗垂爱厚道睿智的滕元发,把他留在身边,肩负谏诤之职,参议朝政大事。神宗召问治乱之策,滕元发脱口回答:“治乱之道就好比颜色中的黑白、方向中的东西,颜色变化、方向易位的根本原因是朋党扰乱的结果。”神宗认为讲得太对了,似同名言一般,长长地感叹了一阵子。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27:0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5 每页5条 当前1/37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457.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