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宗亲交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已阅:4019 / 回复:8(楼主)

该帖子被滕珍训在2014-6-24 2:30:51编辑过

作者:滕珍训 (2014/6/17 16:49:13)   回复此贴
  回复: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第 1 楼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 (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作者:滕珍训 (2014/6/17 17:08:35)   回复此贴
  回复: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第 2 楼

金华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而且,滕氏宗亲特别多。

作者:滕珍训 (2014/6/17 17:11:37)   回复此贴
  回复: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第 3 楼

与滕会长在一起,好文就要精读。

   看过电影《焦裕禄》的人,多半记得那句生动的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说的是领导干部要频下基层,躬访群众,了解实情,而不能仅仅依靠下级汇报来做决策。再往深想一层,领导干部还需要警惕,有些“馍”不仅“没味道”,还“发馊变味”了。
  曾几何时,有的汇报材料就存在掺假兑水的现象。什么好听,什么能展示形象、政绩,就拣什么说。有的调研报告,不是基于第一手鲜活资料,而是在各级各部门提供的材料基础上编改。有的人作报告,口若悬河,文采斐然,就是不针对实际,不触及实质问题。一言以蔽之,不说真话、不道实情。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一现象总是如同牛皮癣一样难以祛除?
  言为心声。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汇报失真,说话失实,究其源,乃是有其“心病”。一是“不敢说”,对真话有顾虑,怕领导不爱听,“哪壶不开提哪壶”, 怕将来被扣帽子、穿小鞋;二是“不肯说”,有时说假话有利可图,“炫富”可夸大政绩,“哭穷”可争取资源;三是 “不愿说”,觉得身边很多人都不说真话,自己又何必做个“异类”,不如随波逐流、沉默是金。我们说话干事,如果习惯于假对假、空对空,还怎么开展工作、推动事业?
  童言无忌,就在于孩童无惧说话的环境,有什么说什么,把心里真实的感受、想法说出来。人长大了,就必然会顾忌说话的环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旦说话的环境不对,很多人就会言不由衷、假话连篇。这种转变,于社会生活而言,可能多了些“迷雾”,难以听到人与人之间的心声。但于我们的事业而言,却是相当有害,正如古人所言“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也正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创造说真话的环境。
  说真话与听真话,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说真话的“指挥棒”握在“听真话”者手中。唐官裴矩,旧为隋臣。隋炀帝喜欢恭维,他就溜须拍马。唐太宗爱听真话,他就面折廷争。司马光评价说,裴矩“非其性有变也”,而是“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听逆耳忠言的胸襟与肚量,闻过则喜,闻颂则忧,人们就越来越习惯于说真话。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下基层调研农民对公社食堂的真实想法。当时“浮夸风”盛行,地方搞“安排”,农民有顾虑,调研最初也不成功。为了听到真话,周恩来挤出4天时间,走家串户,与群众同吃同住,终于让群众掏出了心窝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处处以听真话、听心里话为目标,主动寻找听真话的环境,为说真话者撑腰,就一定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也必定能扭转不说真话的风气。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让听真话、说真话的人不仅“没罪过”,而且得褒扬,让爱听假话、常说假话的人不仅“没市场”,还要受惩罚,坚决杜绝说真话吃亏、说假话得利的情况,就必会出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局面,我们又何愁听不到真话实情、何患发现不了真问题?转变作风,就不妨从营造说真话的环境开始。


作者:滕珍训 (2014/6/18 6:02:28)   回复此贴
  回复: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第 4 楼

该帖子被滕珍训在2014-6-24 2:31:22编辑过

作者:滕珍训 (2014/6/18 6:19:35)   回复此贴
  回复:滕哲轩会长在浙江金华参观双龙洞时激情作诗.. 第 5 楼

该帖子被滕珍训在2014-6-24 2:31:49编辑过

作者:滕珍训 (2014/6/18 6:21:0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2,207.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