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姓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滕姓源流考略(配音) 已阅:3848 / 回复:1(楼主)


    酝酿以久,总想编辑一部《滕姓源流考略》和《滕国故城简介》的视频短片在滕氏宗亲网站上发表,但工作繁忙,素材所限,一直没能如愿。今将我整理的短片配音文字发表于此,请广大宗亲修改指正。
  该短片是滕氏宗族的事情,望宗亲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根据文字内容,如宗亲手上有经典的素材(图片或录像)不妨贡献出来,如有宗亲喜欢播音,也可将此文录制成音频文件发送给我,予以拆分配乐使用。联系方式,邮箱:hhtjp@126.com,QQ:569606726。下面是短片配音全文。

                滕姓源流考略(配音)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氏,姓氏成为部落、种族、家族不断延续、代代相传的符号标志和血缘纽带。
  滕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滕姓源流有二:黄帝之“滕”、西周之“滕”。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其中“滕”姓排在第五位。这十二个姓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的分族。
  黄帝战胜炎帝后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这便是最早的黄帝之“滕”。据《史记》记载:“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滕伯名文者,黄帝之后也。贤而有礼,为叔父服齐衰,君子称之。”这说明早在夏商时代,滕地就建起了滕氏方国。
  据《滕县志》记载:“滕叔绣者,周文王之庶(shù)子,而武王异母弟也。武王克商,封同姓之国四十人,兄弟之国十有五人,班宗彝(yí)作分器,于是封叔绣于滕,爵为侯。叔绣始居错,故一称错叔绣。自叔绣以下传十余世无谱,至鲁隐时始见于《春秋》。”这便是西周之“滕”,姬叔绣成为西周滕国的第一代国君。
  滕国自古乃“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名之邦”。《左传》称滕国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称“滕小国”。又因滕国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传后裔,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传》记载了“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春,滕侯与邻国薛侯到鲁国朝聘,两国王为上朝排列顺序发生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薛是庶姓而争得长位。由此可见,滕国在当初的影响和地位非同一般。
  至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英雄逐鹿。滕国在诸侯攻伐混战的局面中,竟发展成为强盛之国。
  一代贤君滕文公,为世子时就忧国忧民。《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嗣位以来,多次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使滕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政绩卓然于十二诸候之上,被孟子称“犹可以为善国”。至今滕州市中心路取名“善国路”。滕州市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发掘的大量古滕文物,如“滕侯鼎”、“滕公鬲(gé)”、“滕公簋(guǐ)”、“滕皇编钟”等,见证着古滕国的历史和繁荣。
  诸多历史文献和各地《滕氏家谱》均记载了滕姓宗族三千多年的源流与迁徙。吾滕氏肇(zhào)自周文王十四子姬叔绣侯爵与滕。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一零四九年),终赧(nǎn)王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二八六年),凡七百六十三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
  考证滕姓源流与迁徙,西周时姬叔绣受封于滕;春秋战国时因国得姓,兴盛发达;滕失国初迁山东东部的北海,兴盛于汉代;汉末战乱二迁到河南南阳、开封、邓州、西鄂一带,兴盛于两晋、南北朝;唐初三迁到浙江东阳,兴盛于唐代;宋代又四迁到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姓氏族又入闽(mǐn)、入湘(xiāng)、入鄂(è)、入桂;明代移民,清代迁徙……遂南北散播,东西迁徙,沧桑数度,散居各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有吾滕氏族人。
  滕氏宗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唐初宋末,到明清民国,文明素著,宗支繁衍。更有历代先贤,光前裕后,扬其族风。


作者:大鹏 (2009/7/19 17:54:09)   回复此贴
  滕国故城简介(配音) 第 1 楼


            滕国故城简介(配音)

  滕国故城今位于山东滕州城西南约七公里,地处平原。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故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今日故城,城垣(yuán)依稀可见。“外城”略呈方形、东西横陈。城西墙外南去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护城河,城内东、南两侧各有洼沼一片。积水成泽,遍植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誉。
  “子城”即内城,坐落于外城中央,高出地面约四米,略呈方形,周长十余里,城墙上的槐树绿叶成荫,花香四溢。城东北隅(yú)有一高台,为战国时滕文公所筑,故称“文公台”,亦称“灵台”。《诗经·大雅·灵台》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沼,于牣(rèn)鱼跃。”文公台上尚存文公祠,《谒文公祠》诗句赞曰:“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台下有一池为“灵沼”。据《孟子》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几千年来,文公台上先后筑建滕王阁、文公祠、真武庙、文昌阁等。
  文公台前有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盘根错节。古槐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为国家一级古树。相传台前曾有“七杨八松九棵槐”之说。今日古槐,古韵盎然,苍劲依旧。夏日绿叶蔽(bì)日,冬日虬(qiú)龙舞天。时逢盛世,泽承阳光雨露,生机勃发,溶天地之灵秀,被称为“神树”。
  昔日灵台、灵沼、古刹、古槐,依楼阁殿宇之势,梵(fàn) 诵(sòng) 笙管之音,晨钟幕鼓,绿天如幕,殿壁森森,颇具规模。
  今日文公古台,几经修缮。古台保持原始台基,高约十米,东西六十余米,南北五十余米。台上建有高数十米古式双重檐顶的文公楼,武中奇先生书写的“滕文公楼”巨额悬于楼上,悠远古朴,飞檐碧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绝胜于昔日楼台之雄观。文公楼殿内陈列着“文公问政”的蜡像。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然友、毕战等群臣聆听笔录,神采飞扬,栩(xǔ)栩如生。楼两翼为对称古式游廊,镶嵌着滕国十大名人雕像。
  文公台正门有清代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jīng)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上联中“世子”即滕文公,是指后世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误滕王”之说,是因为此处本应祀(sì)奉滕文公,而时下却供奉了玄武大帝,此处飞阁非滕王之阁。“误滕王”另有一说,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贵族李元婴封为“滕王”,因其昏庸无道,鱼肉乡里,被贬谪(zhé)为洪州都督,在那里他仿建了滕王阁。唐代诗人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使之名声远扬。该句意在点出勿将此处飞阁与唐代李姓“滕王”相误。
  文公台东侧有古碑林,荟萃了唐代以来的三十余块碑碣。碑林中央立有宋代“圣谕碑”,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宋太祖赵匡胤圣谕:“尔俸尔禄,民膏(gāo)民脂,下民易虐(nüè),上苍难欺。”今观之不仅为书法的精妙所吸引,更为颇有深意的语意所动。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今日文公古台,地处墨圣故里,北邻孔孟之乡,南望楚天祥云,西濒(bīn)微湖碧水,风光独秀,物华天宝。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滕氏族人和访古寻幽、怀古思贤的文人雅士。


作者:大鹏 (2009/7/19 17:55:1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945.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