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宗亲交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我的母亲 已阅:3230 / 回复:0(楼主)


    (接上)母亲是方圆十几里有名的有见识、能干而又热心的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麻疹的防疫和治疗问题,所以农村小孩很多死于麻疹。在我生长的湾场里与我同年的就有十多个,现存活下来的只有三月出生的我和十二月出生的得伢子。那时一个湾场有一个小孩得麻疹,便很快传染,其余未得麻疹的小孩都难以幸免。那时治疗麻疹的都是中医,西医很少也很少有人请西医。我两、三岁的时候湾场染上了麻疹,很多小孩都死了,我也奄奄一息。老中医没办法,父亲对我也失去了希望,把我扔在粪箕里准备叫人埋了。母亲将我从粪箕里抱起哭着叫父亲抱我去富贵堂街上找一个叫奉益生的西医,父亲说中医治不好西能有什么办法?母亲说,人家奉医生是部队上的医生,不行也得去试试。父母亲抱着我踏着夕阳去了几里外的富贵塘街上,奉医生给我仔细地瞧了病,只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两针,我便哭着要吃东西了,要摊子上的蜡烛玩了。母亲请西医、请奉医生救了我的小命,也救了很多在我以后出麻的小孩,因为人们相信了西医能治麻疹,相信了奉医生能治麻疹。
    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比现在还要严重,所以农民生病很少去医院的尤其是伤风感冒。得了伤风感冒,一般是刮痧、扯痧、拔火罐,母亲是湾里刮痧、扯痧、拔火罐的能手,湾里人得了伤风感冒都请母亲刮痧、扯痧、拔火罐。母亲还略懂一些接生技术,湾里以及附近湾场妇女生小孩也总是请母亲去帮忙,母亲也总是乐此不疲随请随到,高兴而去满意而归,我们分享母亲带回的红蛋也分享母亲的喜悦。母亲还掌握一门剔牙虫的绝活,据母亲说是本家一位孤寡的伯母传给她的。方法是采七个乌莓的嫩芽捣烂成泥用妇女的乳汁搅拌,病人仰卧,将乌莓乳汁醮入病人双眼中,一袋烟的功夫后,用穿上丝线的绣花针针眼头在病人眼眶里轻轻地拖滚,然后将针头丝线置于盛了清水的酒盅里,只见酒盅里有许多红红的丝线般的小虫子在蠕动。给一个病人剔牙虫一般要三、四个钟头。小时候经常见到十里八里外的双手捧颌的人来找母亲剔牙虫,也常听到牙痛找车贤老尹把虫剔去就好了。母亲给人剔牙虫从不收钱,但来剔牙虫的人一般都带几个鸡蛋或斤把糖斤把肉,当然也有带上新鲜瓜果的、小鱼小虾的。母亲说:她在拜师时师傅就说不能收钱,但收点小礼物是可以的。可惜母亲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母亲还懂得一些急救技术,如遇意外事故只要母亲在场抢救病人井井有条,有板有眼。如夏天中暑晕厥,叫人咬住病人的脚后根、掐人中;小孩落水用膝盖枕肚子倒水、做人工呼吸等。有一次湾里一位赵姓老姑爷,吃饭时被鸡骨头卡住,双眼翻白倒在桌下,全湾人急得团团转没办法,母亲听说后赶去叫人扶住赵老姑爷坐在凳子上,她用手朝赵老姑爷背后猛击几掌,赵老姑爷喉咙猛响了一下,鸡骨头出来了,赵老姑爷也慢慢缓过气来。
    母亲烧得一手好菜,烹、煎、炸、蒸样样拿手。湾里三十来户人家中那家有几桌客人的喜事,都来请母亲去掌勺,如客人多上了十多桌或更多也要请母亲筹划定莱谱打下手。母亲总是乐滋滋地去,我们也乐滋滋地看着母亲去,因为母亲回来时总有一海碗荤菜,我们就可以解解馋了。酿酒熬糖母亲也很在行,每年过年、中元节或家里有人过大生日类的喜事,母亲都要酿上一、两缸糯米或高梁酒。母亲酿的糯米胡芝酒甘甜,烤的高梁烧酒醇厚,大人小孩都爱喝。每年腊月母亲还要熬一、两锅薯糖或麦芽糖。母亲将橙子皮切成薄片拌上熬的糖、或用熬的糖粘爆米花打成圆饼确实好吃。一到酿酒熬糖的时候,湾里亦常有人来讨教怎样酿酒熬糖,因为酿酒熬糖环节众多如在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酸的。
    母亲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人家的穿的、戴的、盖的大多都是出自妇女之手工制作,纺纱织布、量体裁衣、纳底做鞋母亲样样精通,在湾里总比别人做得好。所以湾里的妇女经常来找母亲裁衣剪鞋样,那些大姑娘学做女工也经常请教母亲,母亲总是热心地帮耐心地教,直到学会为止。
    母亲常说:帮别人一次,可能是帮自己一世,人的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凡别人有求的,自己能做的,都要尽心尽力去做。(未完待续)

作者:1143079604 (2014/4/4 11:16:0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8,503.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